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,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,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,讓國企敢干、民企敢闖、外企敢投。
今年以來,超預期因素疊加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沖擊,不少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。面對復雜局面,各地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,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經濟態勢回升向好。但也要看到,面對不確定因素,企業是否敢干、敢闖、敢投,既有對市場回報與風險的考量,也有對政策和制度環境的評估。全力做優營商環境,是同困難較量的重要助力。
市場主體“敢不敢”,很大程度上要看營商環境“優不優”。以營商環境護航企業決策,不僅要讓企業得到“真實惠”,更要讓企業看到可把握、可依賴的穩定發展預期,建立起克服短期困難、看重長遠發展的“真信心”。在這一搶回時間、奪回損失的重要時刻,優化營商環境的每一項真舉措都可能是“臨門一腳”,從而幫助企業“敢干敢闖敢投”,堅定迎難而上的決心信心。
我省國企實力強、民企數量多、外資規模大,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方案既要“致廣大”,又要“盡精微”。從“致廣大”的角度來看,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核心訴求是法治化。法治化是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堅實保障和本質要求。今年以來,疫情沖擊導致涉企矛盾有所上升,各地能不能依法平等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,能不能對各類所有制、各種規模的市場主體做到一視同仁、平等對待,對企業而言都是關乎信心的重要因素。著力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,需要各地設身處地站在企業角度,針對反映集中的問題加強司法服務保障,讓各類市場主體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,讓“干在江蘇、闖在江蘇、投在江蘇”獲得更堅定的支撐。同時,法治化意味著政府帶頭守信踐諾,促進政務誠信、商務誠信、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的全面建立。一方面,要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,如“蘇政40條”“蘇政辦22條”各項政策措施,不僅要落實到位,還要全面評估效果,切實發揮政策效用,讓市場主體感受到發展的牽引力。另一方面,要以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的定力執行各項政策,給企業長期發展的信心。
“盡精微”,各地要針對不同市場主體的特點,在綜合最優的政策環境、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、高效便利的政務環境、親商安商的人文環境等方面同步發力,真正讓良好的營商環境發揮穩增長、促發展、提信心的作用。例如,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,也是鼓勵干事創業的營商環境。還要從企業特點著手,從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出發,真正把營商環境優化到他們心坎上,鼓勵他們為我省經濟發展投下信任票。
經濟大省“勇挑大梁”,營商環境應是“頂梁柱”之一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全省各級干部要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,在敢為善為中體現責任擔當。
相關稿件